|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149.00元
|
|
|
售價:NT149.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售價:NT0.00元
|
|
|
|
|
CD與DVD |
崧賀多媒體-光碟印刷、光碟壓片、光碟燒錄、客製化隨身碟、logo設計、名片設計、菜單設計、DVD印刷、CD印刷、DVD壓片、CD壓片、DVD燒錄、CD燒錄、印製光碟、製作光碟、光碟列印、複製光碟、光碟包裝、少量貼紙製作、少量燒錄、少量製作、大量代工、畢業光碟、婚紗光碟、cd空白片、空白DVD片、8公分小光碟、藍光、多媒體光碟、可列印光碟、壓片工廠-位於台中 2010-08-10 |
CD與DVD
CD的發明
最早的CD (Compact Disk),係1980年由Philips與Sony所發表的,原來只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所設計的,當初並沒有想到CD將來可以用於電腦的用途,因為那時候連286的電腦都還沒有,當時電腦的資料儲存還在5.25吋的磁片階段,連3.5吋的磁碟都還沒發明呢。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類比式」的,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LP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數位音響,因此CD可說是繼電晶体以來最偉大的發明。
自CD出現在音響市場之後,30公分直徑的類比式LP唱片就開始慢慢隱退(雖然到現在還有小部份死硬派的音響迷始終不放棄傳統類比唱片,但那終究只有小部份)。自CD之發明,以後所有有關CD的同類產品,包括DVD均是由此衍生的。
CD光碟機起始於1980年,由荷蘭的Philips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 (Digital Audio),從此之後,因其它媒体市場的發展而連續推出一系列的光碟規格與產品:
1.CD-DA型光碟機
CD-DA (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即一般所稱的CD音響,也是CD系列光碟機的始祖,由Philips 與Sony公司於1980年發表,主要應用於音樂的儲存,由於其具有數位式的高品質音質,所以數年之內即風行全世界,並逐漸取代LP唱片與卡式錄音帶,現在所有的CD系列產品幾乎都是由此衍生的。
2.CD-ROM型光碟機
由於CD光碟片有容量大、成本低的優點,很快被考慮作其他應用,於是Philips與Sony兩家公司於 1984年共同發表CD-ROM,專門用來電腦資料的儲存。
3.CD-I(Interactive)型光碟機
1987年由Philips公司發表,此機器具有交談式(Interactive)的功能,不需要透過電腦,可直接接到電視機輸出,使用者可經由遙控器與主機溝通,主要針對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
4.Photo CD型光碟機
Photo CD由Kodak及Philips公司共同發表,Photo CD系統中可將相片底片掃描並轉換成數位化的Photo-CD格式後存入光碟片中,在直徑12公分的Photo CD光碟片中可儲存100張以上的相片,每一張相片以五種不同的解析度儲存,最高解析度達072x2048pixels。
5.Video-CD型光碟機
Video-CD(簡稱VCD),係由Philips、 Sony、 JVC、 Matsushita公司共同開發的,採用MPEG-1壓縮方式儲存全銀幕(Full-Screen)、全動作成(Full-Motion)的數位視訊(Video)及音訊(Audio),在直徑12公分的光碟片中,最多可存入74分鐘上述的訊號,主要應用於電影、卡拉OK等影音播映。
6.CD-R型光碟機
CD-R (Recordable)光碟機為僅寫一次型光碟機,不能擦拭重寫,其讀取原理屬反射式,其光碟片較唯讀型多一層有機染料(Organic Dye)構成的記錄層,供使用者作一次資料寫錄。CD-R碟片可在CD-ROM型光碟機上讀取資料,主要應用於僅須寫一次不再更改資料之儲存,目前已成為電腦很普遍的儲存設備。
7.MODD型光碟機
亦即MO磁光碟機(Magneto-Optic Disk Drive),可以多次重寫,碟片中記錄層為磁光材料,重寫資料時須先將舊資料抹除後才能寫上新資料,目前較普及商品化的磁光型光碟片之容量為230MB/3.5英吋、640MB/3.5英吋及1.3GB/5.25英吋三種。
8.MD型光碟機
迷你光碟(Mini-Disc)有MD-Audio及MD-Data兩種,又分唯讀型及可錄型,直徑只有2.5英吋,容量140MB,可播放74分鐘音樂,與一般12公分CD-DA碟片一樣,可錄型碟片中記錄層亦使用MO材料,可多次重寫,主要應用於電腦資料儲存。
9.DVD光碟機
碟片尺寸大小和 CD碟片一樣,直徑12 英吋,單面可記錄容量為 4.7GB,約為目前CD碟片的7倍,最初設計亦應用於影音的播映,可收錄一部133分鐘之電影,不僅其記錄容量增大,畫質及音效品質方面亦超越LD。 DVD光碟片可用於記錄影像,聲音,資料等數位訊號。
全世界的業者經過會議的通過,而定訂各種CD的規格,並以顏色來區分。
種類 全名 規格書 年代
CD-DA CD-Digital Audio 紅皮書 1982
CD-ROM CD-Read Only Memory 黃皮書 1985
CD I CD-Interactive 綠皮書 1986
CD-R CD- Recordable 橘皮書 1990
Video CD Video CD 白皮書 1993
安全:由於是唯讀Read Only,不怕被誤改,不怕病毒。
耐用:讀取採雷射光投射方式,沒有接觸,故光碟片不會損壞。
多媒体性:可存放Text、 Graphics、 Images、 Video、 Audio等媒体。
低價格:光碟片本身成本低廉,是所有儲存設備中價格最低廉者。
易於攜帶:光碟片的容量大,攜帶又方便,作為儲存資料甚至作為雜誌或書本的附件更為便利。
由於CD有以上的各種優點,因此在CD-Audio應用不久之後很快就被考慮用作其他的用途,當然第一個考慮的對象是運用在電腦,CD-ROM應用於電腦上的領域相當廣泛,用於電腦軟体資料的儲存,可記錄範圍包含文字、圖形、影像、聲音、視訊等。於是Philips與Sony兩家公司於1984年共同發表了電腦專用的CD-ROM,這時正是286與386交替的時候,但是那時電腦的運用軟体容積都很小,大多數都只要一、二片1.2MB的磁片就可以解決,因此在CD-ROM剛推出的初期並不普遍,直到486時代,隨著電腦運用軟体以及作業系統軟体的容積增大,原來1.2MB容量的5.25吋磁片與1.44MB容量的3.5吋磁片早已不敷使用,CD-ROM才開始較普遍應用在電腦上,再加上電腦多媒体的普遍流行,到了486的後期時代,CD-ROM已成為電腦的標準裝置。
CD-ROM的全名是「Read Only Memory」,即「唯讀光碟機」之意,也就是只能「讀」而不能「寫」,這是與可讀可寫的硬碟或與軟碟最大不同之處,但是CD-ROM也有硬、軟碟所不及之處,就是可以播放音樂或觀賞影片
CD光碟片的厚度僅有1.2mm,直徑12公分,我們見到CD片一面光亮如鏡面,另一面則是貼在CD片上的商標,其實一片CD片係由一片塑膠底層及一片很薄的金屬層所組成的,再加上保護膜與印刷的標簽一共有四層:
1. 透明的塑膠底層:
就是亮晶晶沒有標籤的那一面,又叫做透光層,其材質是光學級碳酸脂塑膠,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支撐整個碟片,二是讓雷射光透射到儲存資料的金屬層。
2. 金屬反射層:
也就是實際儲存資料的地方,這層金屬的厚度非常薄,它的厚度只有數百挨,大多是鋁金屬的材料,也有少數採用黃金或銅合金製成的,用於反射雷射光的訊號。
3. 保護層:
金屬反射層的上面塗抹一層硬化壓克力樹脂,保護金屬層免於氧化並有防止括傷的作用。
4. 印刷層:
一種UV油墨,以絲網或平板印刷方式將圖案印在光碟片上。
CD-ROM光碟片的直徑12公分,厚度1.2mm,中心孔徑15mm,儲存容量為650MB~682MB,其儲存資料的方式是利用較高功率的雷射光在光碟片金屬反射層的表面上燒出凹槽(Pit)與軌跡(Land)以記錄資料,凹槽長度0.83μm,軌跡間距1.6μm。雷射光波長780nm(nanometer),並以圓環狀軌道方式燒錄,被燒的地方因發生化學變化而使的這部份不反光,而沒被燒的地方則會反光。
而CD-ROM讀取資料的方法u,也是利用雷射光學讀取系統來達成的,這光學讀取系統有一組可循跡移動的低能量雷射二極体,一組光學鏡片,一個發光二極体,一個能將光能轉換成電壓的感光二極体等。雷射光束是由下往上從光碟片的透明塑膠底層(光亮面)照射到金屬反射層上,再由光學感測器接收反射光,反射層會造成反射光之波長差異,而產生「ON」或「OFF」,雷射讀取頭的光偵測器不斷地將「ON與「OFF」的訊號送到解碼電路,由解碼電路轉譯成電腦使用的「1」與「0」數位訊號。
好像只要與電腦有關的產品,都會不斷地追逐速度,CD-ROM剛開始時並沒有追逐速度,直到CD-ROM成為電腦的標準裝備後才開始,由最先的1倍速,然後2倍數(×2)、×4倍、×6倍、×8倍、×12倍、×16倍、×24倍,到現今的×32倍、×40倍、×48倍、×50倍等,進步之神速令人咋舌,而且價格卻不漲反跌。
到底CD-ROM的速度是否愈高愈好,那可就不一定了,用來聽音樂或觀賞VCD的影片,高速的CD-ROM是無用武之地,而應用軟体或電腦遊戲,太高速的CD-ROM也無義意,而且由於DVD開始愈來愈普遍,遲早將會取代CD-ROM而成為光碟機的主流,因此到目前為止,CD-ROM的製造商已停止研發更高速的CD-ROM,其實如果您已有8倍數以上的CD-ROM,並不一定需去追求更高的速度,到是如果您今天才要買CD-ROM,32倍或40倍數的CD-ROM是主流,在價格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買更高倍數的亦無妨。
(有興趣的讀者如果想要對CD有更深的瞭解可參閱本刊別冊「音響祕笈-入門篇」)
CD的發明原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的用途,以製作音樂唱片為主,後來為了因應CD能播映影片而推出了VCD光碟,採用MPEG-1的壓縮技術,將影像壓縮存入光碟片,讀取時需解壓縮,最長播放的時間與CD一樣,也是74分鐘。VCD用於播映影片有兩個嚴重的缺點是不能普遍流行的障礙:一是VCD最長播映時間只有74分鐘,大多數的電影若要完整的播放,必須要換兩張片子才能將一部電影完整播完,另一個障礙是VCD採用係用高壓縮比的MPEG-1方式錄製影片,因此畫質不佳,甚至比錄影帶還要差。
提到VCD就不得不提出市場上還有一種播映電影影片的光碟產品,就是LD雷射影碟片,LD的畫質雖好,但是也有兩個缺點,一是30公分直徑的体積太大,使用與收藏都不方便,二是播映較長的影片還是需要需要換片。
1994年,光碟片的有關業者包括光碟片製造商與美國好萊塢幾家大電影公司,希望能設計出一種高容量與高畫質光碟片,因為自1980年CD唱片問世以來,一張光碟片的容量始終都無法突破640GB~680MB的限制,以致於播映時間最長不能超過74分鐘,於是DVD於焉產生,VDV的發明與CD唱片一樣,也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用途。
要增大容量,体積還要維持在12公分的直徑,只有設法設計出一種能容納更高容量的光碟片,其方法不外增加光碟片的資訊密度,於是最先業界訂名為「高密度光碟片」(High Density Compact Disk簡稱HDCD),後又改為名「Digital Video Disk」(數位影音光碟),光碟片的密度一高,容量自然就會增大,不但播映的時間加長,而且可穫得更高畫質,再加上1994年正好也剛提出新型影像壓縮技術MPEG-2,經實驗效果非常好,搭配45:1的MPEG-2壓縮比例,不論是畫質或播映的時間均超過LD雷射影碟。
最初由於業界商業利益的衝突,一直沒有將規格定案,經過歐美日等數十家家電大廠幾次的協商,直到1995年12月才達成DVD統一規格之協議,並正式更改名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多用途磁碟),將其擴展為一種多用途的光碟儲存媒体,除了影像與聲音之外,亦將用於電子資料的儲存,亦即電腦用的DVD-ROM。這種規格的光碟片容量超大,單層就可高達4.7GB的容量,是CD-ROM的7倍以上容量,儲存MPEG-2的影片可達135分鐘,幾乎所有的影片都可以裝在單一片DVD光碟片裡,最初的DVD片為單層單面的設計,後來又研發出單面雙層,雙面單層,以及雙面雙層的光碟片,單面雙層可達9.4GB,雙面單層可達8.5GB,而雙面雙層更可達17GB的超大容量。
LD雷射影碟的水平掃描線大約在400到425條的範圍,而DVD光碟的水平掃描線更高,約在480到540條的範圍;LD雷射影碟的畫面解析度為567*480,而DVD的畫面解析度為720*480,比LD高了1.3倍。
而與VCD相較又是如何呢?VCD的儲存資料650MB~680MB,採用MPEG-1亦即100:1的壓縮比例,畫面解析度只有350*240,比LD雷射影碟的567*480還要差很多,畫質當然更差。
由於DVD擁有超大的儲存空間,業者發現除了可儲存較佳畫質的影片之外,還可以儲存多聲道的聲音以及多種不同語言的字幕,更厲害的是音效部份可支援杜比數位音效的AC-3處理技術,可儲存六個分離的聲道,除了五個主要聲道:左聲道、右聲道、中聲道、左分離立體環繞聲道、右分離立體環繞聲道之外,再加入一個低頻效果聲道。因此,在環繞音效與立體音效都有絕佳的表現。又由於雙面的設計,還可支援4:3與16:9的畫面顯示比(一面儲存4:3的畫面,另一面儲存16:9的畫面),理論上可儲存8種語言與32種不同語言字幕,但理論雖如此,但實際上目前的DVD光碟並未全數儲存如此多的語言與字幕,原因有二:一是Dolby Digital音效的電影已佔用了五個聲道,因此通常都只有三種語言,二是字幕的製作是要花成本的,更何況又有區域的限制,無需儲存這麼多語言與字幕。
與CD的最初設計一樣,主要是為了家電市場,後來亦衍生為電腦用的DVD-ROM, DVD是繼CD發展後的另一個數儲存裝置的重大突破,最大容量高達17GB,相當於26張CD的容量(目前17GB容量的DVD尚不普遍),且体積與CD一樣,因此DVD光碟機的外觀也與CD-ROM完全一樣。只不過由於DVD採用波長較短的雷射光學系統,第一代的DVD-ROM是不能讀取CD或VCD的,但自第二代的DVD-ROM起,由於採用雙光學的系統設計,可相容原有的CD與VCD,也就是DVD可以讀取CD與VCD的資料,但CD-ROM卻不能讀取DVD的光碟片。
DVD-ROM的1倍速相當於CD-ROM的9倍速,目前DVD-ROM的主流已經是5、6倍速的時代,最近還有10倍數的產品堆出。
DVD的基本工作原理與CD相同,都是利用雷射光來儲存與讀取資料,差別是CD使用雷射光的波長是780nm(nm為十億分之一米),而DVD所發射的雷射光波長較短,為650/635nm,因此可以儲存與讀取軌道較小的資料塊,儲存時也是以較高功率的雷射光在光碟片金屬反射層的表面上燒出凹槽(Pit)與軌跡(Land)以記錄資料,VDV的凹槽長度僅0.4μm(μm為百萬分之一米),軌跡間距亦縮短為0.7μm,(CD-ROM的凹槽長度0.83μm,軌跡間距1.6μm),因此VDV儲存的資料要比CD高出七倍之多。也因此DVD最佔優勢之處在於它的容量,DVD碟片的製作是將二片光碟黏合在一起,於是在儲存上可以有單層單面、雙層單面、單層雙面、雙層雙面四種。光是單層單面的儲存容量就可達到4.7GB,播放時間可達133分鐘。
DVD的光碟係由兩片0.6mm的碟片合成的,雷射頭讀取動作需要改變焦聚的方式來射入第一層的位置(0.6mm)或第二層的位置(1.2mm)。而雙面單層或雙層的光碟,就需要兩組雷射光讀取頭來工作。
理論上來講,一倍速的DVD的資料傳輸率是1358KB/SEC,而一倍數的CD則是150KB/SEC,所以DVD一倍速相當於CD的大約 9.05倍,而實際上由於波長、密度與解壓縮的方式的不同,因此我們並不能以此來比較兩者的實際速度差別。
DVD-5:單層單面,容量為4.7GB,目前市場以這種規格的DVD光碟片居多。
DVD-10:單層雙面,正、反面都可儲存,容量為單層單面的二倍9.4GB。
DVD-9:雙層單面,其實是一面有兩層,一層透明,一層不透明,其法是中間夾入一個半透明的反射層,如此讀取第二層的時候就不需將光碟片反一面,但是需切換雷射讀取頭的聚焦位置,容量為8.5GB,單層雙面的容量未達4.7GB兩倍的原因是第二層為了不與第一層資料相互干擾,故第二層只能儲存3.8GB的資料,這是讀取資料時鏡頭技術上的成本考量之故。
DVD-18:雙層雙面,這種方式是將兩片光碟背對背黏合雙面的光碟,只是雙面光碟需要人工翻面或機械翻面,容量為17GB。
現在的DVD碟片已可容納八國語言、16種文字,這樣的設計,使得DVD碟片和家庭電影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將DVD用來儲存電腦的資料,其容量已能與硬碟平起平坐,前途真是無量。
目前DVD片大多都是電影片,在這四種不同規格的光碟片中,以DVD-5的單層單面最多,再來是DVD-10的單層雙面,再次為DVD-9的雙層單面光碟,有的DVD片上會註明DVD-5、DVD-10或DVD-9的規格,而DVD-18光碟片目前在市面上還看不到。
也許您聽說過DVD有區域碼的限制,也就是您到美國買回來的DVD片到台灣來卻無法觀賞,這就是區域碼(Region Code)的限制,俗稱「鎖碼」。
為什麼要限制呢?
我們知道DVD的最大用途是用來製作影片,而電影的來源以美國為主,因此業界在發展DVD的一開始,美國的八大電影公司就已擔心盜版與地區性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有全球同步上映的機會,為了避免發生某區未上映的電影因為DVD影片的流出而造成影片商的損失(通常在美國上映的電影至少半年後才會到其他國家上映,但是在這期間美國已有DVD的影片),所以才會有這種區域碼限制的產生,因此美國八大電影公司依照全球的「區域性」與「盜版性」,將DVD片共分成六個區域,這六個區域的DVD影片是不能夠互通播放的,特定區域的DVD影片播放設備只能夠播放該區域的DVD影片,在不同區域銷售的DVD光碟機都加入鎖碼指令,因此只能讀取該區的影片,而實際上全世界有 NTSC、 PAL與 SECAM 三種不同的播放系統,也無法共用相同的版本(NTSC 為美國,台灣,日本,與韓國所採用的視訊規格,每秒30張畫面;PAL 為歐洲國家所採用的視訊規格,每秒24張畫面)。
這六區域碼分別是:
第一區(Region 1):美國、加拿大、東太平洋島嶼。
第二區(Region 2):日本、西歐、北歐、埃及、南非、中東。
第三區(Region 3):台灣、香港、南韓、泰國、印尼、東南亞國家。
第四區(Region 4):澳洲、紐西蘭、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島嶼。
第五區(Region 5):俄羅斯、蒙古、印度半島、中亞、東歐、北韓、北非、西北亞。
第六區(Region 6):中國大陸。
但是,Region Code 並不算是 DVD Video 的規格之一,區碼限制(Region Code)這只是美商八大公司自己的保護措施,並不是每一家電影出版公司都必須遵循這種規定,所以,非美商八大公司的電影,通常都沒有加入Region Code,這種影片就稱為 「Free Region Code 」或是「全區影片」。
美商八大公司是那八大?
1.華納 (Warner Bros')
2.哥倫比亞 (Colombia)
3.20 世紀福斯 (20th Century FOX)
4.派拉蒙 (Paramount)
5.環球 (Universal)
6.UA (United Artist)(007)
7.米高梅 MGM (Metro Dogwyn Mayer)
8.迪士尼 (Walt Disney)
自1995年推出DVD之後,不論是DVD-PLAYER(家用DVD播放機,或稱DVD-VIDEO)或DVD-ROM到現在都已經演進到第三代了,這兩者的演變因使用功能不同而有所差異,讓我們分別來分別說明:
第一代DVD PLAYER 只能撥放DVD片而不能播放CD片或VCD片。
二代DVD PLAYER可以撥放CD片與VCD片。
三代DVD PLAYER加入Dolby Digital的環繞音效音響。
DVD-ROM:
第一代DVD-ROM 為單倍速,最高傳輸率為1358KB/sec,但由於雷射鏡頭的波長為650/635nm,與CD-ROM的780nm不同,因此不能讀取CD-ROM的資料。
第二代DVD-ROM速度增加到2倍速,(2.7MB/sec),並由單讀寫鏡頭改成雙讀寫鏡頭,或單鏡頭雙波長,因此能讀取650/635nm與780nm兩種波長,亦即也可讀取CD的資料。
第三代的DVD-ROM速度又增加到5或6倍數,主要是引進了CAV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的「等角度」的技術。
前面曾提到CDV的影片係以100:1的壓縮方式錄製的,因此在播放時需以同比例的解壓縮來還原,這種解壓縮的方式為MPEG-1,這種壓縮係以100:1的比例來錄製的,畫質解析度只有352*240。而DVD則以45:1的壓縮方式錄製,採用的是MPEG-2解壓縮方式,畫質解析度高達720*480。
但不論是MPEG-1或MPEG-2都是一種解壓縮的方式,在電腦上播映CDV或DVD影片都需要解壓縮來還原,CDV需要用MPEG-1卡或用軟体來解壓縮,而DVD則需要用MPEG-2卡或軟体來解壓縮。那到底是用硬體DVD解壓縮卡來解壓縮好?還是用軟體解壓縮好?
其實實際上除了硬、軟兩種解壓縮之外還有一種半硬半軟的方式,這三種解壓縮的方法,分別是:1.純硬體解壓縮。2.硬體輔助軟體解壓縮。3.純軟體解壓縮。分述如下:
1. 純硬體解壓縮
在Pentium MMX 166之前,由於CPU的速度不夠快,如果不用硬体解壓縮方式的話,播映DVD光碟時就無法達到每秒30張畫面(NTSC,PAL 為每秒24張畫面),所以必需要用解壓縮卡,當時DVD解壓縮卡的價格並不便宜,每片要5000元左右,最近已降到3000元以下,也不便宜,花這麼高昂的費用只不過用來看影片。
2. 硬體輔助軟體解壓縮
也就是所謂的半軟半硬解壓縮,將MPEG 2解壓縮線路附加在顯示卡的晶片內,因此得以分擔CPU的負擔,達到全螢幕每秒30張的流暢播映效果,如果您的CPU是一、二年前的產品的話,買此類卡時需檢查說明書對CPU的最低要求。
3. 純軟體解壓縮
由於CPU的速度愈來愈快,因此最近有些顯示卡採用純軟体解壓縮方式,這類顯示卡藉由其強大的繪圖運算能力,以及大量的繪圖記憶體(8~16MB),因此多少也能降低CPU的需求,但是對CPU的速度要求仍然很高,最好在PENTIUM 350以上,其實顯示卡作純軟體解壓縮時,吃重的並不只是CPU而已,顯示卡晶片,顯示卡記憶體,L2 CACHE, RAM匯流排都受到嚴苛的考驗。
以上說了半天,好像DVD都是用於看電影,那運用在電腦上呢?
本來DVD超大的資料儲存量用於電腦是最理想不過的了,電腦業界亦認為DVD即將成為電腦的標準裝置,但偏偏採用DVD-ROM的電腦族卻不多,原因出在那兒呢?
第一是價格,兩年前一台2倍數的DVD價格超過萬元,還要另購解壓縮卡,DVD-ROM當然普遍不起來,但DVD-ROM的價格也一直快速下跌,最近5、6倍數的VDV-ROM才3,000元左右,並不算太貴,但是CD-ROM的價格也已降到1,500元以下,還是比DVD-ROM便宜一倍,這是原因之一。
其實電腦族並不是不能負擔3,000元安裝DVD-ROM的費用,還有一個原因是應用軟体的廠家還不流行用DVD來包裝,而僅有少數日本的電腦遊戲採用DVD光碟片,想當初在486時代,已有許多應用軟体與電腦游戲採用CD片包裝,讓您不得不買一台CD-ROM,而今天既然還沒有那一家軟体廠家採用DVD片包裝的,安裝DVD-ROM就沒有迫切的需要,此乃原因之二。
既然目前還沒有軟体用DVD包裝的,那電腦上安裝DVD-ROM豈非只能用來看電影?此乃原因之三。
話雖如此,其實至今還是有很多人買DVD-ROM的,除了看影片之外,還有玩3D動畫的電腦玩家,玩電腦遊戲的人一定裝有高品質的3D動畫顯示卡,而較高級的顯示卡大多都會附有DVD硬体輔助解MPEG-2的功能,不裝DVD豈非可惜?再者DVD-ROM又可向下相容CD與VCD,一台機可三用,何樂而不為?
如果您現在才要買電腦,或更換老舊的CD-ROM,更應該直接買DVD-ROM,如果買的是整套電腦,建議您要求加價將CD-ROM更換為VDV-ROM?
參考資料 Yahoo!奇摩知識+
|
|
|
|
|
|